文 摘 参 考 |
|
谈中国的诗教传统和现代诗的出路
吴恒春
私立华联学院
一、前言
最近,现任海南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天涯》杂志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等校兼职教授的李少君在网上撰文,谈关于新诗的问题,并为现代诗人赵丽华鸣不平。李少君,湖南湘潭人,1967年生,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 赵丽华是什么人,出了什么事,要劳李少君主编来为赵丽华拨乱反正呢?9月13日前后,这位河北廊坊的女诗人的几首诗歌突然被人有目的、有计划地贴到各个网 站,并迅速被网民戏仿,在网上掀起了一场罕见的全民诗歌运动,随后这位国家一级作家被贴上“诗坛芙蓉”、“梨花教主 ”等标签。 事件并没有像赵丽华9月15日首次接受《新世纪》周刊采访时所设想的那样,就此慢慢平息。9月26日开始,80后作家韩寒连续在博客上发表文章,猛烈抨击 现代诗歌及诗人,随后,一批诗人开始和韩寒展开了新一轮关于诗歌的论争,局势由网民恶搞赵丽华变成了诗人之间的互殴。 九月三十日,数十位诗人以“支持赵丽华,保卫现代诗歌”为口号,在第三极书局举办了一场诗歌朗诵会。朗诵会过半的时候,男诗人苏 非舒突然在台上脱掉十几层臃肿的衣服,裸身走到麦克风面前,准备朗诵诗歌。随后,第三极书局的管理人员上前制止。这件事在诗坛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从此, 这位诗坛芙蓉的梨花体诗流行于网络,不断地有仿作的新诗出世。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大批判。 下面我们引用网上传播最广的赵丽蓉的一首诗: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全诗四句,共十七个字。有诗味吗?有诗的意境吗?可以说这是一句十分明白而且有一定主题意义的说话。我们说白居易写的诗明白如话,妇孺皆懂。但那是指白居易写诗的一种技巧达到一定的程度的形容,并不是指白居易拿随便的说话当诗。 诗,无疑是一种特别的文学艺术形式,它要人人能懂,但却不能是随便都人人能写!它要写出人人所思所想所感却无由形诸笔端,你一写出后却又人人叫好。比如: 草色远看近却无;春江水暖鸭先知;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等等。这些诗句人人能懂,人人能知其美,人人能有其感却又并不是人人能写得如此传神!这 就是诗。诗不仅能写懂你的内心,同时也提升你的人性。 李少君称,中国古代是一个“诗国”,诗歌堪称中国人的宗教,所以中国古代有“诗教”传统,人人习诗,人 人皆诗。孔夫子就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歌除了传递微妙感受、抒发性灵之外,还教导人如何看待宇宙、世界、自然、生活与同 类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而生出的一种仁爱、悲悯情怀。 这论断笔者是能够接受的,诗言志,诗言情,诗记事,诗写人,诗录史。总而言之,诗中有物,不得空空如也。就算是朦胧诗,至少也让人有一种在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的联想空间。如果朦胧诗写的和看的总不能产生一些美感,稍有若干联想,除了朦胧还是莫明其妙,那就不能算是诗了。同时,诗也必须有诗的文学形式,如果 没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文学形式,那么,各种独立存在的文学写作体裁也就完全可以大一统,混而为一了。 二、汉字是有独立艺术和哲学内涵的特别文字
汉字是形、音、意、声调四合一的独特的文字,是与表音字母完全不同的文字,这是中学现代汉语基础课上的知识。由于汉字的这一特征,在文学表达形式上就有了 很多其它拼音文字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奇妙方式。如利用同音、谐音表达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利用字的组合拆 分写出拆字对偶句:“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写回文诗,利用字的部件组合拆分和重新组合来判断人的吉凶祸福等。在汉 语文学作品中,把这些汉字的特征都利用得淋漓尽致。在不同的场合有时用相同的字能表达极为不同的含义而且不容人有所误解;在相同的场合有时用不同的字却能 表达完全一样的意思却也不容人误解! 汉字的读音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其发音的韵隐藏于字的固有读音中,但在外形上却是看不到韵的。拼音文字写诗要达到叶韵的音乐美的效果,我们就很容易从外形上看出读音的叶韵来,这就失去了形式的美而是形式的统一; 汉字的读音是经过一次的拼读而成的结果,这就决定了汉字是一字一音的,汉语中有多音节词,却没有多音节字;偶尔还有常用的双音字加以合并用一字来代替的,最明显的就是“诸=之于”。 汉字的这些特征在各种文学的形式中都得到了完整的体现。诗作为所有文学形式中最高雅,最美,最能反映人的性灵的文学形式,对汉字的这些独特之处的运用是最为普遍也是最为基础的。 有网友说,像这种梨花体的诗,只要会用鼠标,能把一句话断成几句排列起来就是诗,那么人人都会写诗了。这样的话也许有些偏激,但却很能说明一些现代诗的无意境,无诗味。 我们当然不提倡诗一定要故弄玄虚,但一定要有意境,而这种意境表达的是一种性灵,是一种内心的细腻感受,是人人所有,却并非人人能宣之于口,形之于笔的内心性录的流露。读过后能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和性灵的升华。 如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我们就不能说这不是诗,尽管它很白话,很易懂,但却自有一种意境在。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里,诗人用最常见的文字,用最直白的白话语言,营造了一个美的心灵世界,写出了灵性的细腻,表达了情感的凄迷。这当然并没有去用汉字的造字特征去故作神秘,但却充分地运用了写诗特有的赋、比、兴的手法来表达一种独特的意境。 意境!难道人们说话所表达的意思就不是意境么?难道一段言之有物的宣言就没有意境么?此意境非彼意境,诗的意境是一种要用心灵去领会和解读的意境,意境诗是的灵魂。 三、诗的创作特色
一门不同的学科,一定有不同的矛盾要研究,有不同的方法可利用,有不同的规律要遵循。一种不同的产品,总会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质量标准,不同的生产质量 要求。最近二十年来,出现了很多边缘学科,也都是以有不同的特殊问题需要综合性的几科知识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一套与原所有学科不同的研究内容和对像;有不 同的规律需要遵循;有不同的矛盾需要解决;要用不同的研究手段。这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否则,一切与别的学科相同,又何必另立学科呢? 诗也一样,论文、杂文、小品、散文、小说、诗、词、歌、赋等,各有不同的写作要求,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要不然,只要用字能表达诗词散文就不必分了。 诗与其它文体不同的就是,不仅要能利用文字明理、抒情、叙事,而且它要有一种其它文体所没有的独特的美。 这就表现在语言的美,形式的美,技巧的美,音律的美,意境的美,文义的美等。 1、诗的语言美 ⑴、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⑵、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⑶、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⑸、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王维:使至塞上) 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诗的语言美有一种写出来,人人能懂,并且各有不同理解深度,但总是能会意于心;但却给人一种妙手天成之感,心中所思则人人都有,用语言说出则人人所无;深想韵味无穷,多读却又能温故知新。叫人百看不厌百读不厌。 2、诗的形式美: 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句式一致,每句长短整齐划一,一首诗(主要是律诗、绝句、古风等)放在那里,四四方方。对于这样的格律诗国人都习惯了,在中国人看来 是不足一提的。但这却是有独特性的汉字才能做到达到的程度,其它拼音文字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其它拼音文字的诗,叶韵是明显的,因为它的韵就明显地靠同音字母表达,是不是押韵,一目了然。而汉字是韵是暗韵,看着无韵,读着有韵。这也增加了中国诗歌的特别魅力。 例如下面引用一首: 五言律诗: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3、诗的技巧美 诗的技巧美表现在许多方面,而且诗的美很多也是通过写作技巧和语言技巧表现出来的,真是一言难尽。诗的赋、比、兴;诗的双关、重复、排比、照应;诗中的回文诗、叠字的运用; 诗的赋、比、兴我们以毛泽东同志所作《沁园春、雪》为例,这里就不作全文引用了。我们在语言美中所引的例子就是赋,赋者铺也,赋就是铺陈,陈述,描写。比 者,就是比喻,比拟;有明喻、暗喻;拟有拟人、拟物等。这阕词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都是出神入化之比;兴者,升也,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转折上纲,真 舒胸臆。如毛泽东同志雪这首词的结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 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都是很好的兴。因有其兴,使全诗的思想性,意境,主题都更鲜明,更突出,达到更高更深的水平。 至于叠字的运用,历代都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她在这首词中一开头就连用了七个叠字,很好地烘托和营造了全诗那种空虚、彷徨、孤苦无依的气氛。 写诗的重复、排比、照应、拟人、拟物、明喻、暗喻我们均可以汉乐府的木兰诗中找到例证。这些,本文就不再专作论述,重点来讨论一下来时不多见的回文诗来看汉字回文诗的技巧之美: 传说有一天下午,苏小妹与长兄苏东坡正荡舟湖上,欣赏那无边景致,忽然有人呈上苏小妹丈夫秦少游捎来的一封书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首别出心裁的回环诗,全诗只有十四个字:静思伊久阻归期忆别离时闻漏转; 苏小妹看罢微微一笑,立即省悟出其中的奥秘,读出了这首叠字回文诗: 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 苏小妹被丈夫的一片痴情深深感到动,心中荡起无限相思之情。面对一望无际的西湖美景,便仿少游诗体,也作了一首回环诗,遥寄 远方的亲人,全诗也只有“采莲人在绿杨津一阕新歌声漱玉”十四个字,但读出来依旧是一首完整的七言绝句: 采莲人在绿杨津, 在绿杨津一阕新; 一阕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 苏东坡在一旁深为小妹的过人才智暗暗高兴,他也不甘寂寞,略加沉吟,便提笔写了如下一首:“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 ”。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这样的诗难学是真,拘束人的思想,但却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最能体现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这一般是古时诗人眩耀才华的游戏之作。现在已经很少提倡更少人能作了。 4、中国诗的思想意境美 在这方面,全世界各民族的诗应该是共同的,不管那个民族,不管是何种语言写的诗,都应该有一种思想意境。但中国诗出自于文字极为丰富的汉字,汉语语汇中丰富的词汇量,大量的成语典故这是任何其它语言所不能及的。 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鱼寒江雪。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 凭谁问,廉顾老矣,尚能饭否?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总之,之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这里就不多谈了。 四、中国的诗词源流
1、诗歌产生于文字出现之前,是人类表达感情的需要的体现; 2、诗歌是用来唱的,在有乐器后,有乐器的伴奏,但受到乐器表现能力和音律学,谱曲能力的限制,人类诗歌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从双声,四字到五字七字的发展过程; 这就主要是指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汉乐府、唐诗宋词直到现代诗; 3、楚辞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不受字数,句数的限制,活泼跳跃,用词华丽,想象丰富。楚辞不仅写作方法上打破了字数的限制,而且以修辞和想象是完全不受现实生活的局限。这就明显与诗歌受音乐发展的限制明显相矛盾。 本人在与黄学云教授讨论这一问题时,提出两种假设。 ⑴、 长江流域的文化有遗漏之处,过去以黄河流域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对长江流域研究不足。楚辞出在长江流域,编钟编磬出在楚地,这就有可能是因为楚地的音乐发展领先于黄河流城; ⑵、 楚辞本来就不是用来唱的,只是用于呤诵抒情。究竟是什么原因,还要靠考古研究来证明。 从楚辞开始,诗歌开始分流,变专门为唱而作变成有歌词的非歌词两个分支 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安定,高雅的诗歌创作越来越向民间靠拢,因此表现在创作上日益口语化,而其形式也变得越来越普通老百姓为受体。所以此后的词、曲、小令就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五、现代新诗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