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摘 参 考 |
|
诗意地栖居 主持人开场 陈实:各位街坊、各位听众、亲爱的朋友们,“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六十六期现在开始!今天的主讲嘉宾是我国著 名诗人、原《诗刊》主编叶延滨。他演讲的题目是《诗意地栖居》。什么是诗意的栖居呢?“诗意的栖居”这句话是出自德国19世纪初 叶的伟大诗人荷尔德林,他有一首诗叫做《轻柔的湛蓝》,在这首诗中他说:“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是 的,充满劳绩,但人,诗意的栖居在此大地上”。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把这首诗加以应用,将诗意的栖居变成一个存在主义的命题,对人性进行深 层的赞美与思索。简单地说,诗意地栖居,就是在我们这种道德贫乏、诗意缺乏、人被异化的时代环境中,我们要以“诗意地栖居”来反 抗现代性技术的威胁,来找到诗意的存在与实现自我的存在,在诗意中实现自我而回归到人类的本真。 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栖居的本质就是诗化,诗意的栖居可以使我们的栖居富有诗意,将一切的烦恼、痛苦、损伤都转化为诗意的一种体悟。不管是苦难、平 穷、辛劳、窘迫,生活都可以充满神性的光辉。用海德格尔来说,只要诗化地呈现,人将人性地栖居在大地上。今天叶主编将用十个关键词告诉我们什么是诗意地栖 居。 叶延滨被称为“与改革开放同行的诗人”,他的诗在20世纪80年代跟北岛、舒婷、欧阳江河等诗人的诗一样,被他的粉丝拥护得 一塌糊涂的,当时那种拥护壮观的场面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明星可以比拟。叶主编出身在一个红色家庭,他的父亲是长征的老干部,母亲是129的老干部,他是延安 的知青,77级的大学生,是中国两大诗刊——四川的《星星》和北京的《诗刊》的主编,所以我说他的身上浓缩着共和国文化的基因。 他当知青的时候是好青年,他读大学是好学生,他当大学教授的时候是好老师,他办《诗刊》的时候他也是好主编,但是他从来不去夸领导,逢年过节从来都不打电 话给领导的,现在反倒是领导先打电话给他。他的学生把他称为慈眉善目的鹰,为什么是慈眉善目的鹰呢?因为他诗歌中喜欢用鹰的形象。叶延滨说,爱诗的人幸福 指数是最高的,他相信诗歌永远不会寂寞,我们现在不是有一个说法吗?诗人死了,小说家死了,但是叶延滨说诗歌永远不会寂寞,永远富有活力。坚持高贵的诗 魂,坚持诗歌的责任,坚守诗人的仁爱,在时代和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坐标点,在纷繁复杂的感情世界来找到与人民的相同点,在源远流长的艺术长河中找到自己的探 索点,我觉得这就是他写诗的秘诀,也是他成功的秘诀,也是我们认识叶延滨,学习叶延滨的关键点。现在有请叶延滨主编! 主体演讲 一、诗歌是中国人生存与生活的“圣经” 刚才陈实先生已经把我夸奖得像个圣诞老人了,其实今天我觉得我们聚会在这里非常有诗意,今天是圣诞节,按说今天站在这个只可能是两个人,一个是圣诞老 人,第二个是牧师。但是我们是在中国这个土地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诗意的生存不光是像圣诞节聚会、圣诞树、礼物。诗意地栖居,刚才陈实先生已经把这个词讲 得非常清楚,其实对这个领会得最深的应该是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讲呢?“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大地上”。我们在讲圣 诞节的时候,祝大家圣诞快乐的时候,在我们中国人的节日表上没有这个节日,不是我们法定的节日,我们和世界交流的时候我们尊重这种节日。我们这个民族以外 的人都不能够理解的一个就是中国是有13亿人口,如果加上我们海外的华人,有几十亿的中国人,居然没有一个宗教能够把这些人全部统帅起来,尽管在这些人中 间有各式各样的宗教,有信伊斯兰教的,有信天主教的,也有信佛教的,但是这个民族没有一个宗教能够把这个民族全部统领起来。在我们的血液中间,在我们民族 传统中间,能够代替上帝或者代替耶稣的是谁呢?在我们的这个民族心目间我们的圣地是什么呢?每个中国人如果仔细想一想就会想起一个人— —孔夫子,他手上拿的不是一本《圣经》,而是一本《诗经》。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理念,中国人的人文关系就从这样一个老夫子,这样一个在民间 收集的300首诗歌的一本诗集,引领我们走过了2000年的岁月。 对“诗意地栖居”这个词,由于我们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而且进入了一个商业时代。月初我参加了珠海的一个诗歌会,叫 “诗意栖居——珠海诗会”,大家知道珠海是一个非常适合人居的城市。当大家看到诗意栖居的时候,常常讲 到两个词,一个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二个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社 会生存状态,和诗意地栖居还是有差距的。陈实先生刚才讲的引言,我觉得他阐释得非常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命题,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充满劳 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大地上。 1.生命的故事 什么叫诗意?在我脑袋里面能解释这个问题的有几个故事,我讲第一个故事。我当年是到延安插队的,为什么到延安插队呢?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的父亲 是成都一所大学的校长,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他是第一个被打倒的人。我在四川待不下去了,我就跑到延安去插队,我参加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到军马场当牧工,军马 场是在陕西最偏僻的地方。偏僻到什么程度呢?在那里住的都是黑户,都是各种各样的逃犯,我们开垦了一个地方养马。当时有一个司机,他和他女朋友发生了恋 情,而且在没有结婚的情况下他女朋友肚子大了起来。他女朋友非常活泼,每天去打篮球,就想把这个孩子跳掉。我们军马场离这个世界很长,吃的、用的都要从外 面拉进来,大冬天的这个司机出去拉货。有一天,突然大家发现这个女孩不见了,后来又发现她家的后面有一行血脚印,职工就沿着脚印跑到山上去,就发现她把她 的孩子埋在雪地里,然后用铁锹又把孩子挖出来,这孩子还命大,一锹出来就“哇”的哭出来了,然后马上就送到医护室去。我也跑去 看,大家都觉得这个孩子命大,很多人都抢着收养这个孩子。司机回来以后听到这个消息,二话没说抱着那个孩子拉着这个女的去办结婚登记了。这场婚礼成了我们 整个场部非常热闹的一件事情。当时我非常感动,我觉得一个新的生命,这么顽强的生命可以把许许多多悲剧变成喜剧,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在雪地埋了一小时的生 命,他真的是一个奇迹,他把所有都改变了。一讲到马场我就想到这个故事,我觉得充满温馨和诗意。 2.亲情的故事 还有一个故事,讲到红卫兵的时候大家对红卫兵的印象都是打砸抢,又写大字报什么的。但是我讲一个我亲历的故事,文革的时候因为我的父母都被打倒了,我 原来确实是一个好学生,突然就变成了“可以改造好的子女”,中国人骂人不带脏字,用了这么一个的词语。我说中国文化的优秀和精髓 在这个词上充分体现,就是骂人不带脏字,这些词都是好词。其实你自己想一想就是你不是个东西,这句话另一个意思就是你不是个玩意儿。我一下变成 “可以改造好的子女”,我当时很不服气。那时候红卫兵可以坐车去串联,我想我也当不了红卫兵,当时我就像现在追星一样,也觉得自 己很革命。我利用我在学校的影响力,组织了十几个人的步行长征串联队,你们坐车去,我们走路去。结果这个事情校方跟红卫兵一个个做工作,做到最后的时候, 当天上午组织下午就只剩3个了,这3个人跟我平时也没有什么往来的,我连夜就把他们3个人叫过来,我说今天晚上我们马上得走,明天不走我们就完了。当天晚 上我们偷偷摸摸写了一封很庄严的大字报:“我们红卫兵长征队今天晚上出发了。”半夜的时候我们就背着背包,还背着锅就长征去了。 而这3个人可能以前我们连一次谈话都没有的,只不过是对我的信任就和我一起出发了。我们就这样走,每天和后悔做斗争,觉得不该出来,太累了;每天和疲乏做 斗争,毫无兴趣,毫无诗意,但就是这么走走到延安的。10月份出发,到延安是过新年。当时的延安城我记得很清楚,到处都是红色标语,红色城市。但是我觉得 这个时候最有诗意的画面是红卫兵接待站,那里有一大块白纸写着布告,就是各地的家长给孩子们的汇款通知。汇款通知有多少?可以从我们现在会场的那边填满这 一圈,一条街,白花花的一排名字。我们在上面找,然后有人喊:“叶延滨,这里有你的名字。”那时候我的眼泪就哗哗往下掉,每一笔 汇款不多,可能就10块钱或者是5块钱,那个时候我爹妈都在牛棚关着,他不能写信,他也不知道自己儿子会干什么,但是他知道我要到延安,他每隔十天半个月 给儿子寄10块钱,给自己儿子报平安。天下父母心呀,像我这样的人,现在一想到长征我就想到那一排长长的白纸上写着我的名字。 3.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我们的“上帝支持”是什么?就是孔子和他在行走中国大地编撰的那本《诗经》。我们常常讲我们中国文化悠久传统四书五经,但是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最深刻的一种记忆是什么?甚至是一种遗失性的记忆,我们还在吃奶的时候可能母亲就开始念“鹅鹅鹅… …”;在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母亲就教我们“床前明月光”,就像喝奶汁一样,注入我们的体内。母亲不 是让我们成为诗人,而是让我们记住在我们的民族基因中间什么叫做亲情,什么叫做友情,要怎样对待人生。 当我们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很简单的诗句,但是这告诉了我们一种乡情。当我们念到“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这是叫你记住你的亲人在挂念着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告诉我们走到哪里都有朋友,甚至你当 了国家总统,他仍然告诉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中国人留下了大量古代的典籍,留下了各式各样的文化传统,但 是对于每个人所受到的教养,每个中国人所受到的文化传承来说,诗歌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文化基因,就像我们母亲给我们吃的乳汁一样,进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 们一种审美的观念,成为我们处理亲情的观念,作为人们一种道德的底线,成为一个士大夫献身国家的追求。是诗歌告诉我们!还有哪个国家的宗教能比中国的诗词 这样的普及人心,成为我们生命的一个部分?我想没有。 所以,我经常讲这13亿人团结起来,13亿人和别人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事情是没法讲的。我大学毕业的前一个假期我是到广东来度假,当时广东最响亮的口 号是“万元户”。我来这儿干什么呢?因为我毕业分配来不了广东,结果在广东跟着一个北京考察团的小面包车在后面走了一圈,佛山、 从化,我跟我广东的亲戚说我想来广东,但是他说不行,他说比出国还难,广东话比英语还难懂,结果我退缩了。但是改革开放,大量移民到广东,那时候一个外地 人确实到广东确实很困难,但是广东为什么还是能让全中国的人都欢聚在这里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很聪明,它使用象形文字,如果用拼音文字,中国的文字比欧洲的 文字还多,一个地方一个拼音,但是象形文字把我们聚集在一起。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祖先留下的汉字我们可以交流,我们可以沟通,我们可以共同分享。还有一个, 《诗经》留下的诗歌传统把我们的情感揉在一起,我们有共同的情感方式,有共同的情感需求。所以,有的时候讲道理是讲不通的,说我经常说我们和台湾是不能够 分离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同一血脉,同一祖宗,同样的文化,所以我们不能分离。你跟美国人讲白讲,美国人是谁?美国人是英国人的儿子、孙子,美国人就 是英国人遗留到英国,所以它觉得怎么不可以呢?我们和英国人也是同宗同族,我当儿子,我强起来了就把老子赶走。这是文化不一样,理解问题就没有共同点,很 难找到对话的切口。但是中国人牢固的、统一的大家庭的民族认同,在这种认同中间使我们这个民族无论如何充满劳绩,但是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大地上。这句话是我 们民族历史最好的代表,我们民族叫多灾多难,但是这个多灾多难民族永远是在一起的。 因此,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讲,诗歌或者是诗意的追求,不是文学家个人的专属,不是哪一个诗人个人的收藏,而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是随着母亲奶水 进入我们的血液里面。孔子有话:“不学诗,勿以言”,就是你不学诗你没法说话,没法跟人交流,为什么?你的举止,你的研讨,你的 情感方式,你处理问题的方式跟大家都不入流,对中国来说没有诗意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二、诗歌完善人生、提升生活 我前面讲这么多就是为了引入我的十个关键词:诗歌完善人生,提升生活。诗歌关键讲什么呢?诗意和诗歌精神对于过去、今天和未来的中国人来说,不是诗歌 爱好者的专属,而是每个中国人能够体会和提升的方式。我们可以从生活中间去把握诗意,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我们的生活去领会诗歌。这十个关键词都是有对立的 两个字构成的,这十个关键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1.事情 第一个“事情”,“事情”这个词真的太好了,普天下所有的东西就用这两个字概括了。但是这两个字我 们可以分开,特别是在文学家那里这两个字的位置是有变化的,凡是说事的,“情”字退到后面,是叙事文学。讲故事、小说、戏剧,都 是给你重现一个事情,重现一个过程,重现一个故事,这叫做叙事文学,简单地说叫文。凡是“事情”的“事 ”退到后面的,“情”到了后面叫抒情文学,这叫诗意,写诗、唱歌、音乐,这都是表达情感的,“事情 ”的“事”到了后面它是关乎“情”的。当我们在看戏的时候,当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感动了, 我们会说这个电影多有诗意啊!电影把情隐藏在事的后面,但是通过表述这个过程描绘这个人物,让你受到打动,你就能体会到藏在事后面的情,所以你会说有诗 意。当我们在叙事过程中间,甚至在写诗过程中间,如果只有分行的形式,那么有人就说这首诗写得没有诗意,因为它没有注意到我们的感情。诗意对于中国人的存 在,诗意对于我们的存在,实际上就是普天下最简单的一个道理——“事情”,天下事进入我们内心以后就是 “事”和“情”之间的一种位置变化。 如果我们就文化而言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符号链条,我在这里讲话,然后把我的讲话记录下来就是一个散文。这个散文没有任何情感因素或者是理性 因素在这里面,就是文如其人,我们创造了一个文化链条。现在我们把这个文化链条往两边再发展,有两种表示方法,一个叫形象思维,一个叫抽象思维,一个叫讲 故事,一个叫说道理。当我们形象思维的时候,我们可以写小说,写小说基本上都是重复一个事情,里面有感情,有人物。当写小说这种文化链条再往前发展的时 候,小说中间的人物没有了,事没有了,这个文化链条再往下发展的时候就是抒情,纯粹就是抒情。诗歌和小说的区别就是人和事隐退了,感性认识和情感链条往前 推进变成抒情。当我们写诗抒情不足的时候,还要歌之韵之的时候,文化链条继续往下发展。我们唱一支歌,一支歌它有词和谱,词的原型是诗,而它的曲已经变成 了一个文化符号。再往前发展,连抒情的那种具体对象都没有了,纯粹是乐曲,全部变成数字和符号。再把这个过程讲一讲,我们形象思维的过程开始是重现一个现 象,讲故事也好,写小说也好,有事有人有情,戏剧也好,电影也好是综合的,当它再往前的发展,人和事退掉了,诗歌纯粹是情感,觉得诗歌还不够,还要歌咏, 这个时候我们文化链条下的象形文字减少了,出现了符号,出现了数字,当它变成乐曲以后就纯粹是符号和数字。这是形象思维的发展。 抽象思维这边呢?我们是讲道理,最早我们讲比较普通的,就像我现在这样讲演、讲课、讲话,往往是把具体的人和事抽象,这是抽象的过程,只留下普遍的一 些规律,然后继续抽象,就变成了法律、法规、文本,就对事不对人了,人和情感更加抽里得干净。法律、法规和文本再往下发展可能就是定义和规则,定义和规则 基本上就是一个条款,就是一个界限或者是一个点,再往下发展就是公示,这时候又出现了符号和数字。在人类创造文化链条的时候,这样发展最后是越来越情感 化,人、事越来越淡化,而越来越充满人的情感,但是就符号表现来说,确实之从具体的符号变成了抽象的数字。在理性思维这边来讲,把人和事越来越抽掉了,它 的发展过程也是从具体的象形文字逐渐的变成了符号,两边同时结合起来。我讲这个链条有什么道理呢?我再强调一点,在人类的文化链条中间,情感占有非常重要 的位置,如果失去了情感的作用我们的文化链条将断裂,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链条。所以,我讲的第一个词叫“事情”。普天下可 以概括的就是这两个字,而这两个字概括的有一半关乎诗意。 2.前后 第二个词“前后”。我们怎么去找诗意,诗意在哪里?其实就在非常直白的词里面。作家们在创作文学作品,他无非是采取两种姿 态,一种姿态是向后的姿态,一种姿态是向前的姿态。向后的姿态就是讲故事、写小说、编剧本,故事就是过去的事情,他的姿态是回忆,是向后。因此,写小说也 好,写剧本也好,讲故事也好,都是需要去提炼,需要去了解,然后把这种积累重新发掘起来,所以我们说你要深入生活,你要了解世界,在这个基础上开掘的。 诗人的姿态是什么?是向前的,是没有发生过的或是将要发生过的。诗人都是梦想家,都是白日做梦,他讲的都是没有发生的事情,是向前的,是预言。所以我 们说,每一个18岁的年轻人都是诗人,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对于一个18岁的年轻人来说他所面对的都是要即将开始的事情,他要去工作,他要组织家庭,要找到 可心的爱人,要创造事业,他所有的事件都是往前的,他的这种姿态和诗人是一样的。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说说自己“六一”儿童节怎么 度过?有的孩子说捡了钱包交给警察叔叔了,然后得到警察叔叔表扬的,老师说你瞎说,你瞎编,你根本就没有经历过这个事情。那么这个孩子是怎么进入这个状态 呢?他是在幻想,他的状态和诗人状态是一样的。因此,诗歌写作的姿态和写小说、写剧本的姿态基本上是两个姿态,一个是向前的,幻想的姿态,一个是向后的, 回忆的、积累的姿态。 我现在岁数大了,基本上写的都是文章。为什么呢?我觉得今天这些事情特别有意思,我不愿意往前想,再往前想干什么呢?退休了,住医院了,没意思,我就 老想以前的事,以前的事很有意思,其实我这个时候只能更多的写散文,是向后的姿态。而年轻人他不一样,他见到一个女孩子非常喜欢,他去追求她,我爱你,天 长地久永远不变,这个就是诗。他讲的是以后的事情,以后的事情变不变很难说,但是他现在的心态是不变的,你要相信他,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真诚的。这种姿态 就再次证明了,只要我们人生是向前的、积极追求的姿态,你的生活就一定是充满诗意的生活。 诗人最大的才能是什么?不是说他背了多少诗句,而是他充满了别人没有的想象力,诗人的才华在于想象力,想象力是诗人的天赋,一个有想象力的诗人就是优秀的诗人,而想象力是创造的前提。因此,我们再次证明,现实生活中间诗意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大量存在的。 3.内外 西方现代诗歌非常强调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此诗人重要的是在创造意象,诗人写出来的诗句,诗人创造的形象是通过他的主观改造以后重新展示的一个新 东西,所以叫意象派、象征主义等等。中国人比较讲究人和自然的关系,内和外的关系,因此我们不叫意象,叫意境。什么叫意境?说通俗一点就是情景交融,物我 一致,天人合一,就是情和景能够对应起来,物和我能够交融起来,最后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高度境界。诗人是在做这样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揭示了一个秘密,我们 的内心世界一定要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当我们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处于一种互相能够交融,互相能够理解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会得到修炼。所以 “不学诗,勿以言”,如果一个人满腹经纶,他一开口就跟别人不一样,他一抬腿,一举手就跟别人不一样。多读一些文艺作品,多读一 些优秀的典籍,这种东西成为你内部看不见的东西,但是一定会在你的言谈举止中间体现出来。作为一个诗人,我们衡量一个诗人的时候我们是用意象、意境这些去 看看他有没有才华,但同样的,我们在衡量诗人的时候也在给自己一些提示,我们要在这个世界活得更有品位一些,那么你一定要注意你内部的修炼是非常重要的。 而内部修炼是有各种方法的,可以去读古代的经典,也可以去学禅宗,但是最简单的方法还是多读好诗。所以,我觉得第三个词请大家记住,“内外 ”,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心世界,这个是大家常常忽略的,但是在别人眼里都能看得见。 4.有无 第四个词是“有无”。我们在讲诗歌的时候常常讲两种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是从佛教那里吸取过来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常常讲正确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 关系,其实诗歌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它会使你发现你自己,会使你了解你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间。在读诗的时候也会使你认识你自己,因为今天不是讲诗歌创 作,如果讲诗歌创作这是非常重要的议题。有的诗里面你会看不到一个“我”字,但是主人公的品格、主人公的格调都会存在。比如说处 理大我和小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实际上它体现了一个个人价值。讲到诗歌的时候我曾经讲过诗歌非常厉害的一条,就是它强调了个人情感价值 和个人的价值。在这个时代什么都能够集团化、产业化的生产,文学艺术也一样,我曾经在影视圈工作过,我就说过现在是一个影视时代,影视可以把所有的文学样 式收编,但是有一个办不到,它没法收编诗歌。所以,现在电视上最缺的就是诗歌,为什么?它没法把一个有独特内心情感的诗歌用电视的方法表现出来。我曾经讲 什么是好诗?就是电视镜头和摄影镜头没法达到的地方,那就是最有诗意的诗,就是诗人大展鸿图的地方。在整个文学艺术都产业化、集团化的时候,都像快餐一样 分给每一个人的时候,诗人坚信着个人的价值和个性的尊严。所以,我觉得这一条非常重要,就是有无,诗意的生存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人活着应该是有价值的,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尊严,都有他自己的爱好,都有他自己的情感,我们要尊重每一种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情感。 5.上下 第五个词是“上下”。这个词实际上是由“下半身写作”引出来的,当我们谈到文学艺术的时候常常会面 临一个问题,怎样面对情与肉之间的关系,怎样区别正常的情感和色情的关系,怎样去区分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下流的关系,怎样判断它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或者还 是一种腐朽思想的泛滥?在西斯廷教堂里,教皇和米开朗基罗有一段对话,米开朗基罗在教堂里画了很多裸体的人,教皇就觉得是不是应该给这些人穿上衣服。米开 朗基罗就说,“请教皇关照人们的灵魂,让我照料人们的肉体”。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袁运生在首都机场有画了一幅画,是西双版 纳的裸女,我们领导画也说给她们穿上衣服。什么是黄色,什么是善意?我想有一个标准,就是处理好“上下“,当我们在阅读这样的作 品的时候,这个作品使我们从人本能的需求提升到感情上的一种领会,或者它在表现着人本身的一种需求或者是男女之间的一种关系,但是读了之后它会使我们感情 上得到提升,灵魂上得到震撼,由下而上。这样的东西是应该的,因为它正视了我们生活中间本身存在的东西,但是它引向我们的精神上得到升华。同样的,它是非 常漂亮的辞藻,但是它激发了人本能的欲望,这就是不好的作品,因为它没法回避人有本能的欲望。我们讲生活中间既有花前月下,同样要生儿育女。但是我们怎么 在生活中间处理好这个事情?诗意的生活应该是不断的从本能的欲望中间摆脱出来,从而在精神上和灵魂上得到升华。 前面我讲了五个关键词,“事情”、“前后”、“内外”、“有 无”、“上下”,实际上是讲在我们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中间,处处体现着和感悟到诗意的存在,这样的人他会活得非常有幸 福感,他会活得非常有品位。而至于本身存在的东西我们忽略它,我们不能体会它,这是对生命的浪费。 6.流变 任何美都是有它的历史发展,比方说现在很困惑大家的是在讲古典诗歌的时候,我们会清晰地看到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四言到五言,从五言到格律,从格律到长 短句然后到散曲,我们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线条,这种艺术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情感都能找到根据。新诗有什么变化?有人说到新诗的时候就说现在的诗歌真的 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曾经有一个题目叫《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诗歌》,我讲了三句话:三个30年,三种姿态、三种板块。三个30年是什么呢?中国新诗是 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就是在中国已经被世界甩到一边了,中国要进入全球化的过程,要和世界对话,拿唐诗宋词去有时候讲不到一起。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 触西方的观念,开始接受西方的创作观念,开始和全球化对话,第一次学习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30年。郭沫若、胡适第一批 新诗代表人物,他们写那样的诗,实际上我们今天看会觉得怎么会这样写呢?“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这基本上就是一个疯子在喊的形象,但是我们想一想,当中国人摇头摆尾 的说的几千年之后,突然有一个人这样喊,这实际上非常鲜明的表明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的那种愤怒,那种压抑,真是要爆炸的情 绪,吼出来他就成了诗人,他是民族情绪的代表。这个30年,无论是“辛亥革命”也好,无论是鲁迅、郭沫若也好,都是向日本学来 的,是西方世界的二传手。很不幸,毛泽东有一句话说对了,“学生向老师去学习,但是老师反过来打学生。”抗日战争一爆发,所有追 求新诗的人全完蛋,没有地位了。怎么办呢?《王贵与李香香》出来了,《漳河水》出来了,“枪杆子”出来了。这就是第一个30年, 向西方学习,向日本学习,然后老师打学生。 第二个30年,中国人特别喜欢学习,解放之后西方不理我们了,马上又向苏联学习。咱们仔细看看,50年代的诗歌,贺敬之、郭小川的诗都是那个味。好不 容易学得正热情,中苏又闹矛盾了,学不下去了。回过头毛主席又提倡古典诗歌和民歌相结合的道路,我们又回头了。第三个30年,改革开放了,全国开放了,全 世界的东西我们都在学,西方的东西全部进来了,这是最完备的一段时期。从三中全会以来,1977-78年到改革开放30年,中间中国人把西方所有的流派, 所有的实验都在中国搞了一通,一下子乱套了,粤菜、鲁菜什么都端上桌子了。我们几十年的线性思维突然在开放中间认不清中国的诗坛了,觉得现在诗歌真是一团 糟。很多人说我把整本《诗刊》翻遍了,就看到了一首好诗。我对这样的读者说可以了,你还读到了一首诗。这是中国还不是非常生态良好的百花齐放。这是三个 30年。 新诗还有三种姿态,第一种姿态是朝外的,和世界接轨的,教练是西方汉学家,谁好谁坏他们说了算。这股风潮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创作思想,而且引进了西方或 者是全球的普世价值观,这股风潮在中国影响极大。第二种姿态是向下的,着眼于脚下土地的,这些人的领军人物是曾经被打成右派的那些归来者,然后知青出来的 知青作家,以后的移民作家也好,打工作家也好,底层写作也好,这些人的姿态是中国当下土地的。第三种姿态是任你风吹草动,我坚持传统不变,写旧体诗的,写 传统的五四新诗,这三种姿态构成了中国诗歌版图基本的面貌。 要找诗歌还有三个地理板块。以前找诗歌在哪儿找呢?报纸的第四版,刊物的《诗歌栏》,现在诗歌则是在传统的平面媒体上基本上消失,大量存在于两个领 域,一个是民间报刊,广东省的民间诗刊是很多的,据我统计有70多种。第二个是网络,网络诗歌也很厉害,就是说从原来的传统平面媒体、民间诗刊和网络,它 的受众和参与者不比以前少,但是如果你的眼光还留在传统那种层面上,你就看不见诗人,也找不到诗歌。 7.新旧 第七个词是“新旧”。“新旧”很简单,就是旧体诗和新诗。旧体诗非常重要,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国 粹。但是旧体诗我觉得有两个非常困难的地方:第一,它有了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不能突破,突破就不是旧体诗了。第二,有了顶风,而且这个顶风不容易超过。如 果你写得不是和仄押韵、不是古风古味你就不是旧体诗,你就是顺口溜,没有办法,老祖宗几千年形成的规则你就这样去遵守,对人的束缚很大。旧体诗确实有顶 风,有李白,有杜甫,有白居易,起码有上百个顶风,今天你要超越这样的顶风很难。所以,现在写旧体诗的人多,而好诗甚少。新诗好办,新诗没有标准,新诗没 有样板,新诗没有偶像,因此不断的出现新的追求,不断的出现新的代表人物。但是因为它缺少标准,缺少代表人物,因此失败者也甚多。这是不是一种独特的诗歌 现象呢?不是的,实际上这说明了人对美的两种追求的取向,在审美上我们是以旧为美的,你玩古董你就玩真的,你不能玩赝品。你要玩票戏就得唱得有板有眼,有 腔有调,它是对经典的重温和张扬。同样,新诗追求体现是玩新的,新潮、时尚,在时尚和追求风潮中间,有一种核心的东西就是创新,没有创新那就是模仿。实际 上对旧的追求和对新的追求之间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经典,一个是创新。 8.气韵 这个专门要讲可以讲一个大课,文化的差别到最后就是这两个字了,文章的好坏最后也在这两个字上。古代诗歌就是格律、平仄之外的音乐性,现代诗歌是节奏 和旋律,这是表象的东西。表象的后面,气韵表现的是一个诗人的品格、格调。在现实生活中间我们就说这个人有没有书卷气,这个人有没有修养,有没有涵养。气 韵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修养和文化表现,我们进入诗歌以后会在这种领会中间使我们自己得到陶冶。 9.雅俗 第九个词叫“雅俗”。和“上下”有关,和“气韵”有关的实际上是 “雅俗”之争。“雅”大家都明白是高雅,它是我们一种精神的升华和追求,“俗 ”是来自于民间的、底层的东西,不光是粗俗,还有草根性,还有民粹性,还有底层性。“雅”会使我们提升,但往往也使 我们感觉到这个人活得没有什么情调,活得没有什么烟火气,不食人间烟火,这个太过也不行。“俗”呢?有时候它会带来很生动的生命 力,就像我们电影里的贺岁片,它会把很多新鲜的元素、新鲜的东西带入文学艺术中间,但是多就不行了。要是全社会都说周立波的“清口 ”,那基本上就是一个痞子社会了。 10.大小 第十个词是“大小”。“大”诗人的形成实际上有三种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个人才华,第二个是时代 需要,第三个是受众的大小。每个稍微受过教育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大人物,都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然而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一个真正受过训练的人,一个真正有师 教的人,他会在不同的境遇下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特别是在今天,在我们文学艺术多样化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它训练了我们对他人追求的尊 重。一个人生存环境的宽松,除了对自我的发觉以外,很重要的是对他人的理解。今天中国文坛、中国艺术界多样并存,我们感觉到非常可喜的一个状态就是在竞争 中间基本上少了17年来形成的那种香花独草非常对立的格局。这种宽松的格局势必会使中国文学出更多的大家之作、大家精品。 这次我讲的题目可能别人没有讲过,因为我长期做为诗歌服务的工作。我就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包括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富有潜在的诗人气质,因为我们是中国 文化熏陶出来的人,中国文化中间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就是“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大地上”。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活着,因 此,我想把非常专业、非常艰深的诗歌概念变成大家一遍就能记住的“事情、前后、内外、有无、上下、流变、新旧、气韵、雅俗、大小 ”。做事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我希望大家这个圣诞节的上午没有浪费,谢谢大家! 陈实:感谢叶主编给我们上了很精彩的一课。林语堂讲过一句话,他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是我们是以诗歌为我们的宗教。叶主编以这个为开头,讲 “不学诗,无以言”,没有诗意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诗歌是完善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生活,而且是一种提升的方式。怎么提升呢? 我们要从生活中去把握诗意,并从诗意中来理解我们的生活,讲了十个关键词。我对这十个关键词的理解是,“事情”,为什么要讲事情 呢?事情就是告诉我们失去了这种情感,失去了这个诗意你就没有这个诗意的栖居。“前后”,告诉我们你要站成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我 们要有追求的姿态才能有诗意的生活。“内外”告诉我们,内心的修养,内心的开发非常的重要,怎样去开发内心的修炼呢?读好诗就会 促进你内心的修养。“有无”,告诉我们要发现自己,要了解自己,同时我们要尊重每一种感情,每一种个性。“上下 ”,上半身、下半身,就是告诉我们要从本能的需求,本能的欲望提升到对事物的感情的领会,对灵魂的震撼。“流变”, 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包括我们的生活,它都是有历史,同时有发展的,但是我们不能随波逐流,流变它有变化。孟子讲:“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后来胡适又加了一句“时髦不为动”,我觉得这句话讲得好。第七个词是“新旧 ”,我们一方面对我们的经典要重温,要张扬,另一方面,我们要在时尚之中创新,这才是“新旧”这个词关键的意义。同 时我告诉大家,广东确确实实是一个诗歌大省,现在新诗领域里面,广东的诗人最多,发表在主要刊物上篇数最多,获奖的诗人最多,推出的诗歌也最多。在古典诗 词方面,广东也是非常厉害的,有很多一流的诗词。但是也像刚刚叶主编讲的那样,我们写旧体诗的人很多,但是很少有经典。“气韵 ”,我们要培养我们的气韵,一个人有气韵,有格调,有品格,你就会在这个世界上诗意的生活。“雅俗”,雅俗告诉我 们,我们既要有精神的升华,同时我们要保持草根的生活和生命的动力。“大小”,什么叫大小呢?不管是大诗还是小诗,你都应该在 “大小”这两个字眼中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 这是我今天对您这十个关键词的理解,不知道理解得是否到位。下面我们就按照我们论坛的惯例,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向叶主编提出来。 现场互动 提问1:首先向叶主编、陈主持和在座的各位表示圣诞节的祝贺和问候!刚才听了叶主编的讲课我深受启发,有几个问题我想问一下。第一个问题,关于旧诗的 写作,认为比较好的是毛泽东、鲁迅等,但是有一个美学家朱光潜,他跟他的学生讲,他说现在写旧体诗写得最好的是郁达夫,我觉得难以理解。第二个问题,诗人 可以读诗、写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提高修养,但是偏偏有一些写现代诗的人,据我所知道的中国的顾城、海子他们都自杀了,我觉得太可惜了,我觉得这是修养 没有陶冶好,这个问题我也想请教一下。第三个问题,刚才听主编讲我们诗歌都是年轻人向前看,向上的,未来的,但是怎么理解古典诗和现代诗、叙事诗和历史 诗,像《长恨歌》等这样的历史诗,怎么理解这个问题。我就先问这三个问题,希望您能给我解答,谢谢。 叶延滨:这几个问题我简单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我没有更多的发言权,但是我想郁达夫应该是写得比较好的,朱光潜他作为教授来说他可能有自己的看法。毛 泽东的词,应该说写得很有气派,但是能挑毛病的地方也有很多。我觉得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我曾经讲过我们在诗歌判断上不要像亚运会或者奥运会有一个最好,不 要用“最好”这个词,因为不同的美学标准,不同的诗歌群体会有不同的他所喜欢的诗人,但是依然有好和坏的标准,尽量少用最好的标 准,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到更多的共同点。第二个问题讲现代诗的现象,我认为他讲得非常切中写现代诗的命脉,就像两人过招的时候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过招的因素。 现代诗歌我认为它有它非常可取的地方,但是在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让人精神错乱,让人压抑的一个状态。因此,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类精神分 裂、压抑、变态是一种常态化。在这种常态化出现的现代艺术,而且不光是诗人爱自杀,画家也自杀,也爱割耳朵,但是我们看到这个事情有两方面:第一,这些诗 人是有才华的;第二,病态是这个社会的病态。这是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第三个问题,诗歌本质上是未来的,是属于青年的,如果一个老人还继续写诗,说明他保留 着一颗童心,这说明他对生活依然保持着向上、积极的心态。但是这里面有一个例外,刚才讲了叙事诗和诗句,它实际上是用诗歌的形式去表现故事,诗歌是它的形 式,它的内容还是讲故事,使这个故事中间多一些抒情的部分。因此,它特别要标明这是一种叙事诗,叙事是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它就有这么一个区别。当然,这个 也有很多例外,比如说有讽刺诗等,我只是讲诗歌主流现象和主要功能。 陈实:这个作为一个现象来讲可能更准确一些,比如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社会上,看到我们国家,确确实实年轻人写诗比年老人写诗要多,我觉得这只是一个现 象,不是说它的本质,要不然我们老了就没办法抒情了?诗歌永远存在于我们的人生,存在于人类,无论哪一个年龄,只要你发现了诗意你都可以进行表达,在生活 中可能年轻人他们比我们更容易去接受诗的影响。我觉得可能是这样子的。 提问2:谢谢叶老师,谢谢主持人。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但是已经很久不看现代诗了,我比较喜欢古体诗,因为我觉得古体诗正好印证了您刚才讲的气韵,我 觉得很经典。我记得前几年有一个讲“黄河拐了多少个湾”的诗,这些现代诗究竟要把我们年轻人引向哪里呢?因为很多人看了之后是不 屑一顾,觉得它的形式和内容都没有什么内涵,所以这一点我想请教一下叶主编,另外也想请您推荐一些比较好的现代诗人的诗。 叶延滨:我觉得你刚才提的问题实际上你自己做的回答,你非常喜欢传统诗歌,你可以继续热爱传统诗歌。第二,如果你看一首现代诗你觉得不好看那你就别 看,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但是不要因为你不看它,你不看它可以,但是世界上是有这样写诗的人。我们专门用了一个词“引导”,其 实不要太过多的强调引导作用,我觉得这里面有几种新的概念,喜欢你所喜欢的,包容你所不喜欢的,至于你特别不喜欢的,你就不要看它就行了。实际上现代社会 中间,我们在大街上都会遇到这种情况,这是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我们总是用一种互相对立的观点来处理人生,这让自己很紧张,非常的不舒服。我们讲百花齐 放,我们总觉得这是一个很美丽的词,实际上真正的百花齐放那里面也有很难看的地方,有人就喜欢那个仙人掌,他就要养那个东西,但是你也没有办法把它挖掉。 这个世界是多样化的,它必然有多样化的呈现。这个世界确实也是病态的,因此也可能有病态的世界。比方说陈实老师,他为了研究这个社会会关注几十道弯,这表 达了一种社会心态。它存在的价值我觉得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于现代艺术,它有的可能是引起你的同感,它有的可能是引起你的警觉,有的可能是一种社会存在。 你刚才已经表明你喜欢古体诗了,我觉得这个很好,至于现代诗,千万不要让别人推荐给你看,你要自己找来看才知道。 陈实:现代诗很多,你可以去看看其他的题材,你会知道很多的诗歌是你受不了的。在古典诗歌里面有没有呢?也有的,你们去看看《红楼梦》,《红楼梦》里 薛宝钗的哥哥跟别人斗诗,但是他也赢了几句诗,你们可以去看看,你看了你也受不了了。我们从小不是“床前明月光”吗?我们都被提 升了,我们都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都是接触最好的那一面。确实,这个诗歌也起了这样的作用,但是我跟你 讲,古今中外都有好诗和不好的诗,都有那种你受不了的诗。所以刚刚叶老师说的很好,最好是自己看。 提问3:谢谢叶主编、谢谢主持人,先对叶老师和主持人说一声上午好!我想问一下叶老师,您是诗人,您觉得中国古诗里面,您对诗意地栖居— —因为诗意地栖居来自于国外,在中国的古诗里和这句话最对应的一首诗,您最欣赏的是哪一首?第二个问题,之前叶老师主要是讲“诗 意”这两个字上,但是“栖居”,我想问一下您是怎样理解这个“栖居”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喧 嚣的、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现在面对很高的房价,不是什么人都买得起房子,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他们应当如何看待这种问题,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人生态 度?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怎么才能获得更加诗意地栖居?“栖居”听上去好像是说与世隔绝,把自己关起来,不与社会接触,好像过隐士 的生活一样,就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一样。生活在现代的人怎么处理好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就问您这两个问题,谢谢。 叶延滨:诗意地栖居,在中国古诗中间,特别是很多田园山水诗都表现了这个意境。当然,你刚才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个是人们理想化的诗意地栖居,实际上理解诗意地栖居一定要加上一句话,就是“充满劳绩”,在充满苦难和劳动的 情况下还能体会到诗意。最极端的一个例子就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不 诗意的人,当时他很孤独,这首诗里面藏了四个字:“绝”、“灭”、“孤”、 “独”。他当时的心情比冰点还低,他当时很不得意,很不得宠,但是他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他的生活场景,他的心情完全在一幅画里面展 现出来了。他还这样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大地上,这才是大家,这才了不起。而这一幅画太厉害了,他仍然能找出这种凄美的诗意来,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修炼。 至于刚才说的在今天这个喧嚣的城市里面怎么更好的生存,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读诗能解决的,其实人都在各种环境中间要找到自己的一种生存位置。我就觉得 城市里的房价确实很贵,像我们这代人有自己房子的概念是到了50岁、40岁才有的,我记得我参加工作有几个想法,第一个就是先有自己的一个铺板。我第一个 工作是在军马场,军马场就是有一个铺板,连床都没有,这样我就很满意了。第二个工作单位是到部队的一个工厂,除了铺板还发了两个凳子给我。当时在办公室的 旁边我们四个人住一个房子,我们还可以免费取暖,真是充满幸福感。上大学我到北京以后,我的地所是北京两平方米,我觉得很幸福,在北京我还能住上两平方米 的房子。分配工作以后,我第一个分配工作是库房,库房就是我的宿舍。总之,我们这代人到了50岁左右才开始有自己的房子,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大家都是这样, 所以没有感觉到那么紧张。而今天来说,大学毕业就必须有自己的房子,没有房子媳妇也找不来,这些问题都很具体,所以我觉得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苦恼,但是每 代人也有每代人的幸福,而这些苦恼绝对不会是最苦恼的苦恼,而这个苦恼也不可能由老师们来解决,只有自己去解决,一定要相信这个,谁跟你说给你出一个妙方 这绝对是忽悠你的。比方说我跟我的儿子讲苦难,我儿子根本是一句话不理我,我说我觉得我最牛的就是我能走6700里,他说那个时候你脑子进水了。我觉得我 很光荣的事情他觉得是我脑子进水了,他觉得你花几个月在那里瞎走什么呢?所以,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苦恼,谢谢。 陈实:刚刚叶主编给我们描写了一个意象,2000年前孔子拿着《诗经》从历史中慢慢向我们走来,于是诗歌像我们母亲的奶汁一样进入了我们的身体,进入 了我们的血液,这就是诗意地栖居。诗歌里面也有,你经常读的,孟浩然的诗,不光是陶渊明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还有苏东 坡的《赤壁赋》,我觉得是很诗意的生活,这是在我们中国文学里面表达的诗意地栖居。刚才叶主编他的意思是什么呢?也是海德格尔之所以解释这句话的本意是什 么呢?就是希望我们在苦难,在贫穷,在窘迫,在你受伤的时候,你能够在你的生活中去发现那种诗意,当你的这一切都能被提升的时候,你就充满了神性的光辉, 我觉得应该是这样来理解。我觉得叶主编讲得很对,我们今天这里年纪最大的是80多岁了,从现在的90后到上个世纪的20后,我们这几代人,每一代人都有每 一代人的苦难,但是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诗,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像刚刚叶主编所说的,都在流变,但是我们都应该有一个追求的方向,每一个人都可以 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片绿洲。我觉得应该是这样来理解。 提问4:叶老师您好,我的问题很简单,我想问一下您是怎么理解安详与安详主义,而且诗意与安详它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叶延滨:我觉得对她提出的这个命题和我自己来说,至少我可以坦率地告诉你我没有研究,所以我只想告诉你一条,一定在讲诗意地栖居的时候不要忘记前四个 字“充满劳绩”,这是我今天强调了几次的,所有的命题都可以,如果丢掉这四个字,今天这堂课等于白上了。 陈实:我来解答,因为我对这两个演讲者都相对比较熟悉,郭文斌的安详主义和叶延滨的诗化,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共通的。叶延滨的意思是在充满劳绩 的过程中,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我们应该诗意地栖居。安详是什么呢?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我们心里应该宁静,应该安详去看待,我觉得这就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 系。 提问5:叶主编您好,您刚才讲了人和人情感的共鸣,因为我也是文学爱好者,我觉得鲁迅、郭沫若的诗都是写得很好,写得很经典的,但是他们与世界并不是很和谐,我想请问一下如何您所理解的诗人促进社会的和谐? 叶延滨:其实和谐是追求一种境界,和实践的一种状态是不一样的。“和谐”的“和”,人人都有饭吃, “谐”,人人都能说话,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能说话,这就是和谐。这个状态实际上是一个理想化 的状态,比如说现在人人有饭吃,这个饭是什么样的,碗里面装的东西大概都不一样。人人都能发言,现在是不是人人都能发言,而且这个话语权达到什么样的状态 这是不一样的。您刚才讲到几个人我觉得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他们是在一个不和谐的,而且是尖锐对立的病态社会中间,是先知先觉者,他如果没有对一 种和谐社会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他就不可能在那个社会大声疾呼,和这个不和谐、不合理的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反差。一种理想境界和现实状态有时候是有差距的, 诗人在这种情况里面往往是先知先觉者。因此,他在一种病态的和不合理的社会中间他肯定是和这个社会不能够融洽。我们希望这个社会能够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但是这是一个理想状态,是一个追求的目标。我刚才讲的也不是让大家去歌颂什么,而是要表现出一种追求,这种追求与现实有矛盾,有差距,当这种差距出现的时 候恰恰体现出诗人的良心、诗人的良知,甚至是诗人的先知先觉的禀赋,我觉得这样就可以理解这个状态了。 提问6:叶老师好!我不知道您是不是四川人? 叶延滨:我的祖籍是广东,籍贯四川,出生哈尔滨,现居北京。 提问6:我去过成都,去了西藏,联系到今天这个诗歌的主题,你们说到孔子,我突然想起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他有一首名诗《那一天》,他也是一个很苦难 的人,我对他的历史不是很清楚,这个达赖他有没有受到孔子的影响?这是一个问题,我想请您回应一下,做一个探讨。再一个问题,他的这首《那一天》算古体诗 还是现代诗?我也无法理解,请您给我解答一下,谢谢。 叶延滨:仓央嘉措是藏族非常有名的诗人,他也是一个传奇人物,应该说他是藏文化中间的另类,如果把藏文化的传统,就是把佛教作为主流的话,他应该是一 个另类,他是藏族民间民歌有联系,他的《情歌》写得很好。这里面很重要的一条,我刚才讲的孔子的形象,实际上是以汉语为主的汉文化,但是不是说我反对多民 族,每个民族还有自己的传统,比如说仓央嘉措的传统,既不是旧体,也不是新诗,而是藏族民间的一种歌谣。藏文化是有宗教的,是有宗教理想的,而且宗教理想 是主流的,和汉族是不一样的,他既不是新诗又不是旧诗,而是藏族的民间歌谣。 陈实:至于你所说的这个问题,现在我们翻译这个诗的时候有的人用现代诗的方式来翻译,有的人用古典诗词的方式来翻译,所以现在给你造成了困惑,其实它 就是一个古体诗。我也给里一个小小的建议,如果你要去看仓央嘉措的介绍,我觉得互动百科上面所讲的仓央嘉措,比百度百科要讲的正确。 提问7:叶老师您好!我想请教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我们的年龄相仿,我是50年生的,但是我是一个不幸的人,改革开放之后我无缘于良好的教育,但是我没 有放弃诗意地栖居,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当年北大的王丽写了一个汉语诗立学,就谈到了西方的格律诗,我们的唐诗宋词,特别是元曲,和欧美那个时代比较接近, 所以我认为中国新诗的格律以闻一多先生为首,迄今为止见的都不太成功。比如说要创新,比如说化装,我们只有两个眼睛,这是一个事实,是生命的一个本质,那 么我认为旧体诗它达到的那个高度正好表现了多个时代发展汉语结构最完美状态,就像我们现在不要说新诗创新,多画一只眼睛还是两只眼睛,我想就是把旧的古典 变成现代的格律,我是这么想的。 第二个,也可以成为一种现代古典主义。关于语言的问题,曾经有一个人说,你不要用现代的音乐来写,我觉得非也,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这个韵都没有变。 我提的问题是,现在格律诗能不能把唐诗、宋词、元曲作为现代格律诗,就不要再搞了,至于语言可以用古典的,也可以用现代的,但是必须是诗的语言,诗的语言 必须是表达感情,而且具有诗的凝练。至于说写旧体诗写得好的很少,写新诗好的也不是很多,至于多少呢?我个人的理解是他这个感情是不是典型的感情,他处于 的环境是不是典型的环境,我认为作为诗人,应该是生活在全人类的生活,他才能成为诗人。如果生活在自己的生活里,只有他这种生活代表了那个历史时代的生活 的本质特征,那么他就是诗人。我是这么看的。所以我要请教的问题是旧体诗的格律作为现在新格律的诗的体裁是否可以。 叶延滨:你对格律诗很有研究,我觉得你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我们现在的概念上的新诗是讲打破格律的自由,这个是很明显的,一般我们把旧体诗就是用旧 的格律来写新的内容,不是说写旧的东西。实际上现在在诗界主要是格律体和自由体。因此,你对格律诗的追求是值得尊重的,但是没法向写自由体的诗人推广,因 为他们肯定是不会接受的。 陈实:我们现在是多元文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创作你都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都应该去进行探索,但是你是不是被大家认可主要是看你的作品,你的作品被大 家认可那肯定是一个好的作品。今天的提问我们就暂时到这里,轮到我来问了,叶老师,请你用一两句话或者两三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叫文化? 叶延滨:我觉得文化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在创造的一切中间,我们需要珍惜和发扬的一些东西。第三句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文化中间,因此,我们一定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像陈实老师一样。 陈实:感谢叶主编给我们的关于什么是文化的第六十六种回答,三句话非常精彩,谢谢!今天论坛到此结束,祝大家身体健康,身心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