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无 字 天 书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美无言,大爱无疆。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突变性飞跃在于其马克思主义化,这需要认真挖掘其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部分。一代伟人有云“学习我们的历 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和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 ” 传统文化世界观、方法论直至人生观、道德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照析辩,相得益彰,应积极畅导之。 我们因而可以光大释迦牟尼的唯物辩证本意, 阐释真知。 佛教相对它的产生时期,可谓是门超科学,历史上人为的神秘化和曲解确 是使人“难识庐山真面目”。释迦牟尼坐在星光下的菩提树前,苦冥终悟,但因佛教产生超前, 形成了宗教性与思辩性平分秋色的特点, 一些科学的东西只能用当时特定的方式表述。中国化了的佛教博大精深,对华夏文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前人能将印度佛教中国化,相信今人也能继承其仍有生命力 的东西,理解佛教的科学性、合理性,寻得共识,并充分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释迦悟道四原则避免了教条主义: 依法不依人——不崇拜偶像而忽视真理。 依义不依语——不被文字所束缚。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尊重符合客观事实的理论。 依智不依识——不被感觉迷惑。 如何是佛祖西来意?达摩没有直接说出这个世界除了运动的物质并无它有,科学体系日臻完善的今天,我们可以用科学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CT透视我佛如来,用辩证唯物主义这柄手术刀剖析大千世界了! 对佛教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做出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首先是“中门上车”,八万四千法门皆归不二法门,佛家“真如观 ”、“中道观”是早期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同时,佛教优秀的伦理观科学生态观等等亦可融汇于社 会生活当中。 依 中 道 训 二千多年前,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王子释迦牟尼苦行悟道后,印度国土上出现了这么一些人,他们剃掉头发,穿上福田衣,走到哪儿就靠那儿的人们布施给的饭 食充饥,传道解惑,这些人就是释迦牟尼的弟子。随着信徒的增加,佛教广泛传播发展起来。 由于佛教的目的(大事因缘)是消除人的困惑、痛苦(普渡众生),因而其手段相对于复杂的心理活动也日益完善和丰富起来(称八万四千法门)。所谓 “极乐世界”不过是“阿迷托佛”的隐喻。 佛教有杰出的智慧,故又称“智信”。 佛教首先明确了物质的实在性,真如即物质本体的存在,是佛教的基本真谛,它的实相中道实际就是唯物辩证法。 佛教有独具特色的放弃主观、依照客观的禅理、禅文化。 佛教所言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也就是说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运动, 离开物质的受想行识觅之终不可得。 实性无性,实相无相,性相如如,名之为禅。 禅就是客观,也称涅磐,是不刻意追求的自然状态。“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磐”,也就是没有唯心成分 ——此道非无非有,非中亦不可求,二边俱遣弃“中”心,见了名为上品。 道(唯物辩证法)不离器(不能脱离客观),如果把道当做因缘和合法则,所谓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从性空(非实体)的道到缘起的万物正是那句诗“无一物中无尽藏, 有花有月有楼台”。物理学上发现基本粒子(运动中)的形式呈波粒二相, 可见其无常和因缘起码是由两种形式和合的;电脑采用二进制时, 0和1可演绎成各种信息; 据研究, 人脑神经元也是这种工作机理…… 致知格物,要有对唯物辩证法的觉悟(大悟)和信解行证(大彻)。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此身动作可由心起, 固先调伏其心。佛说种种法, 为治种种心, 佛教者,智信也。 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是说释迦牟尼要彻底消灭一切精神枷锁, 让人们的生命得大自在。有人把佛字解“弗人”, 就是敢于对人类妄想执着无明的意识进行大手术, 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 若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 佛教把错误见解、有害情绪比做“妖魔”,魔由心起, 亦由心生, 一部洋洋洒洒的《西游记》所谈的佛道无非就是消除魔障。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若全社会的人们都思无邪、无邪思, 精神文明就可达到相当的高度了。 降魔者, 先降自心, 心伏则群魔退听。“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是对意识能动性的肯定, 要相信“我是人, 人的一切特性(自家宝臧)我无所不有”。 性是指事物自身的特质(性质,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性本空, 所谓特质是因缘和合, 因缘而生。 针对人的意识,佛教积极地提出了“明心见性”。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乱自性定, 心地无痴自性慧。 妄念遮浮云, 自性不能明。 破山中之贼易, 破心中贼难。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能克己乃能成己, 能忘道乃能得道。 子绝四——勿意勿必勿故勿我。 从全由心意下功夫到不在心意下功夫也就是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心无挂碍, 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磐。 昔往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由心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悔过。“道”可致而不可求,销我亿劫颠倒想。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无一法可得。 不可思议即客观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藏师徒到了西天, 佛陀先给他们的经卷上是了无一字的。 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是顺应自然, 让事实说话。 我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安禅不必须山水, 灭却心头火亦凉。 世态炎凉皆看破, 无烦无恼无忧愁。 道法自然,归根曰静; 心地若空,慧日自现。 对境不生心, 所说亦是空; 大同世界(真如)离名言相, 离心缘相,“咱莫要咱不提”(三藐三菩提)。 人生识字糊涂始, 仓颉造字鬼神哭, 怕的是落名言相, 落心缘相, 不识真如本相, 精神偏离本质。 无依道人, 一字未说, 大智若愚。 大道无言, 天何言哉, 四时兴焉。 所谓佛法, 本非佛法, 第二信号系统是“副产品”,故三祖说“不必求真,只可息见”。 佛教因缘而生即缘起,等同于联系的观点;佛教说诸行无常即性空等同于运动、变化的观点。 因缘所生法,我说亦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老子说 “道中而用之” 。儒家也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毛主席说“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 可见佛、道、儒、共都“极高明而道中庸”。 大法至简。不二法即不生分别心,无二边妄见,是非、动静、有无、顺逆(《坛经》记有三十六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对而言尔。放弃肤浅的只见对立,不见统一,只见特殊,不见普遍的坚固妄想,“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广 结 善 缘 人是因缘和合即社会关系的总和。 生命的意义就是让生命有意义。 儒家讲“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灌输以仁为基点的伦理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之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 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 道家讲辩证法,但也没落掉“德”——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 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 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 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佛教让人转迷成悟,利乐众生,佛是信仰高尚的人,佛教也是高尚人的信仰。若视佛教为情操学,佛性则是纯洁的情操。前提是自觉,同样道理,共产主义觉悟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基础。 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觉行圆满,思想品格保持高尚并影响他人的觉悟和生活,教化众生,利乐众生是大德行。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予天民之先觉者,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凡为民所想者,其必是求和谐以不流于动荡,倡安定而防世态混乱,重精神文明而抵制精神污染,引导人发挥主观能动性, 完善社会生活。 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者。无常用儒家积极的话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 天下和平,君子进德修业宜及时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仁者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尽自己的能力。 修习者当以众生为顾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真正的人道主义不是口头禅,而是身体力行的“德行”。 善良是成佛的资本,做人的准绳,即福德资粮。 事乃大化流行,人宜从善如流,一切众生应依其个性、行为而广植善根,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永断,未生善令得生,已生善令增长。 佛道无上谁愿成?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视无缘亦大慈,能同体而大悲。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净。伟大在于平凡,一滴水只有放一大海里才永不干涸,真的涅磐是和光同尘的。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正,正则悠远,悠远则博 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远所以成物也,搏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易经》例乾坤的显著特征为元、亨、利、贞(真、美、善、久),佛说一真法界为常、乐、我、净。 天是因缘和合即所有因缘的总和即一切。事物的矛盾即诸因缘的对立统一。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善是人伦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人方便,与己方便,随缘中庸,顺应造物的盎然生机,也就不违兼济天下的人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修善法时,心无懈怠,失身命时,不舍如法,置生死于度外心地愈纯。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时序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赤子有真心而不怠。为善而来,为善而去,“积福寿”、“仁者寿”等同于这样的意愿:我是菩萨子,驻世成佛道。 佛(广大圆满)由普遍而特殊而个别包容了法身(道理)、报身(生命)、化身(人格),简曰悲智双修。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天德只是无我,佛道只是爱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法身无相,慈悲为相。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心头无事为宽宏,善以待人为大度。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不积,即以为人己愈有,即以与人己愈多。好人自好,心无挂碍,克念存仁,不昧良心。 积善成德,心神自明,安贫乐道,光明磊落。 诸法无我,寂默能仁,无心于己,有心于人。 无为心内起悲心,克己复礼,心净慈悲。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何谓善人?无损于世者。何谓恶人?有害于世者。 善为至宝,一生受用不尽。恶是阴毒,百世为害余。 力可行善,不可不行。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善成德上神明。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隐恶扬善者圣人也,明善去恶者贤人也,无别善恶者庸人也,颠倒善恶者小人也。 无善无恶性也,好善去恶情也,去善从恶习气也,改恶于善功夫也。 生来之福有限,积来之福无穷。 凡事不宜痴,若行善不可不痴,凡事宜满足,唯行善不可满足。 一言一语必期有益于人,一动一止必欲无损于世。 好耳不听淫乐,好目不视邪色,好口不出非言,好心不起恶念,好手不取非礼之物,好足不踏非礼之地。 见善思齐足立世,闻恶能改方成人。 功莫大于去恶为善,罪莫大于去善为恶。 善虽不吾与,吾将强而附,恶虽不吾失,吾将强而拒。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分得两头轻与重,世间何事不担当;人生在世,白驹过隙,何苦不做个好人,徒造许多罪孽! 见善当惊喜,见恶当如仇,见善苦不及,见恶如探汤。见善修之以自存,见恶愀然以内省。 恶行不废,善行不兴。 为善勿怠,去恶勿疑。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好人常直道,不顺世间逆,恶人巧诌谀,非义苟且得。 行善之人如春日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作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减日有所损。 为善流芳百世,为恶遗臭万年。 成人善事其功更倍,动人善愿其量无涯,作恶多端君子不齿,有损无益贤人不为。 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君子当加勉,积善宜益广,善心宜益坚,不可萌怠志。
|